我已经来过北京六次了。我喜欢这里。

幢幢高楼直插入云,低矮连绵的胡同杂院隐蔽其中;午后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太阳洒下的光,为古朴庄严的红砖碧瓦增添了几分温暖。南锣鼓巷热闹的人潮、三里屯声色犬马的狂欢,与公园里大爷大妈的闲适、故宫肃穆端庄的宫殿群,共同构成了一幅时空纵深的都市画卷。

从鼓楼出发,沿着地安门大街一路向南,左侧是南锣鼓巷,右边则是前海。马路两旁门脸的招牌很明显是统一制作的,黑色的牌匾与粗体楷书一并散发出历史的厚重感。如果放在别处,这是极不和谐的,但是在北京,在四九城里,却不觉得有异。地安门内大街再往南是景山公园,从东门进入公园迎面就是景山。旧北京城以中轴线东西对称,景山自也不例外。山两侧的四个亭子拥立着山顶的万春亭,站在山顶中央,正对着不远处故宫的神武门;俯瞰筒子河环绕的皇宫殿院,凛冽的空气配着单调的红墙和象征权力的黄瓦,恍惚间不知身处何世。

我最喜欢冬天的北京。冬日午后,散步在有些破旧的石砖小道,沐浴着难得的阳光,任由它驱散周围的寒冷,感受着近百年国家、民族的历史与生活的交融;或是和朋友一起,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涮羊肉,屋外寒风逼人,屋内热气氤氲,粉嫩的羊肉散发着诱人的香味,不免教人流下口水。

天坛和颐和园是我最常去的景点。圆柱形的祈年殿在一众方形建筑中格格不入,三层殿顶的青色瓦片在阳光映照下平添了几分神秘,也正代表着与上天联结的超脱。唯一可惜的是,北京从来都不缺游客,即使是旅行淡季的当下也依旧是人满为患。出西苑地铁站再走一段,就是颐和园东门。绕开拥挤吵闹的旅行团和早已熟视无睹的屋舍,去寻我魂牵梦萦的昆明湖。湖面开阔,湖水澄澈,湖畔的树林还留存着点点绿色,与愈来愈冷的冬天作最后的斗争。

昆明湖很大,转一圈需要近三个小时。转过长廊,沿着万寿山麓绕过石舫,来到了昆明湖西侧。从这里和佛香阁临湖而立,欣赏着苏式园林的恬淡之美。继续向前,待跨过玉带桥后,太阳渐落。落日余晖洒下,与逐渐变浓的湖水和苇丛一道,构成了温暖又萧凄的水天一色。

北京的生活是多元的,不同的生活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。作家们书中几代人的“老北京”生活逐渐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淡出视野,取而代之的是政治文化中心的首都“新北京”生活。但北京一直还在,生活的痕迹也一直都在。正红旗下的我和福海大哥,穆斯林葬礼上的韩新月和梁冰玉,还有少不了的吃主儿玉爷和张奶奶,他们一直都藏在北京城的某个地方,感受着这座百年都城的发展与变革。

明年出国后,下一次来北京就不知是何时了。这座城市还有太多的神秘等着我探索,太多的故事等着我发掘,希望下次,一切都好。